返回上一级
陕西:传统手工艺再创造 为乡村振兴注活力

三边柳编制品在展销会上受青睐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

  “到2025年,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工作机制不断健全,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完善,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保护,传承发展模式初步建立,行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……”近日,文化和旅游部、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》,努力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。

  在陕西,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一直是文旅部门关注和培育的重点,其产业化道路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近年来,以华州皮影雕刻技艺、镇巴宣纸传统造纸技艺和三边柳编技艺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,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广泛带动了当地农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加工制作,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积极力量。

  “雕光刻影”让乡土文化生辉

  来到渭南市华州区的游客,往往会被这里弥漫的皮影文化所吸引。作为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和故乡,华州区借助本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,发展地方手工艺,打造完整产业链,形成了标志性的文化产业价值体系,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之路。

  “华县皮影戏历史悠久,从艺人数众多,形成了大量文化品牌和非遗亮点,每年都会有众多外地客商来此订购皮影。本地有许多关于皮影的博物馆和展示馆,可以满足游客对皮影艺术的热爱和向往。”华县皮影戏传承人薛宏权表示,每年慕名来华州区参观的游客众多,不仅提升了当地皮影的销量,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。游客不仅可以实地参观皮影雕刻作坊,参与互动和体验,还可以观看到皮影表演,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。

  在华州区,皮影雕刻技艺的产业化发展带动大量当地乡村人员投入手工艺制作。皮影产品市场不断扩展,远销海内外,而华州区也成为闻名全国的皮影艺术集散地。其发展基于悠久的历史沉淀,但更多受益于新时代的不断奋发进取、优化资源配置、加强人力整合,铸就了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。早在2020年,“华州皮影”就已在法国被注册为国际商标,国际知名度大幅提升。

  今年73岁的汪天稳是华县皮影戏的国家级传承人,是看着皮影戏发展壮大的华州人,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走上了皮影雕刻的道路,为这门古老而神奇的民间艺术奉献半生。他告诉记者,以前的皮影是为皮影戏演出雕刻的道具,而如今皮影戏受众广泛,喜爱人数众多,以此带来手工艺新的爆发增长点,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。

  “楮墨留痕”书写手工技艺新篇章

  镇巴县位于陕西最南端的大巴山腹地,因其独特的人文和生态环境成为有着千年造纸传统的承载地,新中国建立初期当地就有造纸作坊100余家,年产毛边纸1万余捆,当地生产的镇巴宣纸远近闻名。

  当地宣纸厂利用陕南丰富的青檀资源,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,工艺精湛,品质优异,产品荣获国际大奖和国家级、省级奖项50余个。经过20多年的不懈发展和砥砺奋斗,当地的名优产品“秦宝”宣纸已具有自营出口权,形成了综合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,打开了国内外消费市场,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。与此同时,当地每年生产各类宣纸近百吨,销往11个国家,年创收近70万美元。

  通过做大宣纸产业和免费技艺培训,周边群众掌握了谋生致富本领,当地也形成了宣纸土法生产的工匠平台,在助力镇巴县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方面取得实效。镇巴宣纸传统造纸技艺非遗传承人胡明富说:“我们的宣纸生产,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平台和出路,彰显了为非遗展翅赋能、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,我们将以此为动力,不懈努力,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工程中作出更大成绩。”

  镇巴县先后建成非遗工坊、宣纸博物馆、宣纸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配套项目,其中不仅有展示销售中心,还有名家及手工造纸研究基地、造纸车间、农耕文化体验民俗馆、农业观光园、青檀树种植基地等,可直观全面地展示手工造纸全过程,满足当地文化发展和旅游开发的切实需要。

  当地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,镇巴县的城乡居民,特别是农村农民、手工业从业者将在非遗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直接受益,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致富能力,也有力提升了本地群众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同,更加自觉地投入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弘扬之中。

  “塞上柳依依”创造大财富

  陕北三边柳编技艺历史悠久,定边、安边、靖边三县人民用柳条编织油篓、酒篓、簸箕、笸箩、筛子等,成为陕西省非遗项目。

  柳编技艺随着三边地区产业化道路的持续推进,已在全县范围内普及,现共有编织人员2000多名,年纯收入超百万元。当地紧跟时代,不断创新手工艺技法,创编出400多个柳编产品,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、家居和装饰需要。柳编产品销往全国,并出口到日本、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瑞典、波兰等国家,年销量最高达38.5万打,柳匠也成为当地重要从业人群,在国家的政策鼓励下,相关从业人员还在不断增加。

  三边地区适时成立多个手工联社和柳编厂,组织柳编爱好者参加免费手工技艺培训。同时,当地多措并举,吸纳家庭困难人群加入学习队伍,多方推荐其产品参加广交会以及其他博览会、贸易会等展销活动,助力其脱贫致富。三边柳编技艺市级传承人张莉萍介绍,自从开始学习和制作柳编,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她走出陕西,将柳编作品带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,收获了大家的认可与喜爱。不仅是张莉萍,当地很多群众都参与到柳编制作中,三边地区的知名度也因柳编而远播四方。

  “6月14日,陕西省政协召开了‘延续历史文脉 连接现代生活 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’月度协商座谈会,陕西省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。”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。在加大非遗保护力度、大力推动非遗成果转化、着力推动非遗创新发展等方面,各地文旅工作者还将持续发力,积极推动非遗与科技、教育、金融等融合发展,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、研学旅游产品,深化“非遗+”成果转化,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。(记者 秦毅 通讯员 赵明楠)